查看原文
其他

神仙湖畔 |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在挑战和机遇中谋发展 ——专访郝雨凡教授

CPRO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3-03-20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在挑战和机遇中谋发展 

——专访郝雨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汇聚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和老师,大家怀着梦想与憧憬,相聚在神仙湖畔,共同书写着一所大学的理想与信念。


本期校刊《神仙湖畔》为您带来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研究项目主任郝雨凡教授的专访。

 

校刊《神仙湖畔》第六期洞见






人物简介


郝雨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全球研究项目主任


郝教授先后于1984年和1989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和博士,曾任哈佛大学国际问题中心麦克亚瑟研究员,美国科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政治科学教授及亚洲研究何鸿毅讲座教授。


2005年至2013年,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2013年至2018年,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政治科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至2019年,澳门思路智库首任理事长。多年从事国际关系、中美关系、澳门学及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等研究。作为国际问题研究著名专家,其先后出版30多部中英文学术专著和编著,并有众多学术文章在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中发表。


在我国开启现代化发展的第二个百年之际,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实现“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香港作为中国与西方的桥梁,随着国际和地缘局势的变化,加上本地固有的民情问题,无可避免地要面临无数的风险挑战,如“修例风波”、反政府行动等内部政治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金融危机等外部挑战。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又给香港带来了与国内国际进一步互联互通的全新机遇。如何应对内外挑战、挖掘机遇成为了香港政府实现“由治及兴”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刊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研究项目主任、公共政策代行项目主任、城市学代行项目主任郝雨凡教授从国际视野、政治经济角度来分析香港的治理现状和未来发展之路。 



01

变革:“爱国者治港”






过去香港的选举制度漏洞让香港社会付出了沉重代价,2021年3月全国人大对选举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5月8日,李家超以1416票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对此,您如何看待香港的新选制?李家超的当选将如何影响香港的未来?

郝雨凡教授:新选举制度的“爱国者治港”原则,是基于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发展遭受到反中乱港分子的严重阻挠,但在《国安法》生效实施、以及新选举制度落地后,香港的政治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新选制是充分考虑到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条件后实施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在新选举制下,由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行政长官人选和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那么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就拥有了共同的选民基础,这让立法会形成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稳定力量,也能让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我们看到香港其实存在很多的民生问题,比如说住房难、产业单一等,但是香港也有很多治理资源,只是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李家超在政纲中强调四大纲领,包括: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在土地及房屋供应方面提速,提效,提量;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建立关爱共融社会,重视青年发展。如果他能够在任期内成功组建有效政府,继续落实“爱国者治港”,稳固“一国两制”,改善“强社会、弱政府”带来的结构性挑战,那么香港的发展前景肯定是持续繁荣兴盛的。








在过去几年,香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等都对香港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多重打击。如何应对内外风险,考验着特区政府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您认为对于香港特区政府来说,治理的关键何在?

郝雨凡教授:香港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但近些年收到一定的冲击。我认为香港未来治理有三个比较关键的维度。第一是法治维度,政府部门应该与立法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李家超在政纲中讲到要“与立法会紧密合作,共同提升香港的管治能力”。第二是人才维度,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政府都要培养出会做事、做成事、具有爱国爱港意识的人才班子,并且要有能力、能落实、能服务、能创新。在这次的政纲中,也多次强调要“增强政府团队文化”、“汇聚和培养爱国爱港管治人才”等等,在这方面,香港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第三是协调维度,如何调动机构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资源、知识和技能互通,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疫情和金融危机面前。李家超在政纲中提出增加“动员机制”,“按应急行动需要,制定动员级别,各部门按级别提供指定人数,组成应急队伍,集中指挥”,这将有助于应对紧急情况。


02

挑战:“国际金融中心”的 困境与发展 






近年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冲击,无论是中美贸易战、“修例风波”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都对香港经济发展产生压力。您是如何看待香港金融市场面临的危机,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郝雨凡教授: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特点就是“小型”、“高度开放”和“发达”。它的经济运作主要靠外需拉动增长,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而近年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和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产生了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冲击了商业和投资信心。另外,香港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固化的问题,他们的服务业外向化,货币政策非独立性等问题都使得香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是我认为香港金融业的基础是扎实稳固的,抗打击能力是有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有两大支柱,一是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港、与西方接轨的司法制度、金融监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二是自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保证了香港经济长期稳定,推动香港持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亦是当前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应对外部挑战的制胜之道。


在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维持还是主要依靠三个因素。一个是人才,香港要持续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劳动条例,吸引优秀的金融、科技人才。另一个是制度环境,特区政府的优势就在于其政策的灵活性,可以随客观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香港要保持现有的灵活透明的法律架构,维持市场公平。最后一个是开放的市场,香港长期保持全球自由经济体的身份,几乎没有投资限制,与各国客户都能够保持便捷的联系,而内地的金融开放将持续为香港金融经济提供长足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美贸易战对抗升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作为中美贸易竞争的前沿阵地,香港将受到怎样的影响?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是否将被改变?

郝雨凡教授: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会影响到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的国际地位。因为香港的贸易和物流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当中最大的,未来如果中美两国的产业链真正脱钩的话,香港的物流中转地位会受到严重影响。据香港政府统计,2020年输往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就发生了急剧下跌的情况,原因不仅是亚洲供应链受疫情干扰,还有关于美国和欧盟市场的进口需求剧减的情况。直到下半年才因环球经济在内地带动下逐渐复苏而重拾增长。因此,香港的物流、供应链在中美贸易战中受到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同时,要警惕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把乱港当作中美贸易战谈判的施压工具,它的战略意图是借港乱将中国逼入直接进行弹压的境地,届时,别的西方国家不得不对中国进行制裁,改变目前不参与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现行政策。如此,中国将被迫面对所有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压力。这是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斗争,我们要有所警惕,做好准备,避免战略误判。


关于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是否有变化,其实美国取消对香港关税的特殊待遇,以及加强对香港敏感技术的出口管制只会影响香港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不会撼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据调查,很少有美国公司考虑放弃在香港这个亚洲金融中心的运营。



03

机遇:做好互联互通的桥梁





李家超的施政重点中主张香港要主动发掘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并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做好国家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您认为这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而粤港澳大湾区对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又有什么影响?

郝雨凡教授:香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在金融、科研、教育等领域建设成世界级中心。第一个是金融方面,金融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中国内地可以为香港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服务对象,如果香港能够与深圳在金融领域积极合作,做好分工,形成互补,那就可以结合两地优势,建成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第二个是科技方面,大湾区建设科创高地的战略地位就不需再阐述,广东省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备,可以说是中国沿海经济的“桥头堡”,香港科研实力雄厚,也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两者结合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科技中心和高端产业协同开发中心,同时缓解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带来的“空心化”现象。最后一个是教育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这个领域,像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高校建设正在大力投入中,诸如我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快速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不断引进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内地来合作办学,将建立一个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各种产学研基地融合,提高内地教育水平,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型人才。


大湾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经济层面的战略部署,作为内外循环的连接点,既能够通过广州、深圳等国内城市带动经济技术革命,又可以通过香港、澳门搭建与世界经贸往来的桥梁,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另一个是制度层面,探索出湾区内形成深度合作和融合的制度不仅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中国的“硅谷”,带领内地城市加快速度向数字化转型,并辐射到全中国。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CPRO)出品

图片及文字由《神仙湖畔》杂志提供

采访 | 迪莉亚

排版|王  研 2019级 经管学院 逸夫书院

编审|北  海 CPRO


 点击下方图片 

 浏览校刊  




《神仙湖畔》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管,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主办,立足大学,面向社会,通过记录这里的学者学人,
探讨时代下的青年话题,来传递大学文化与精神。



第六期

欢迎感兴趣的校外同学及家长

点击右方按钮 下载阅读

欢迎在校师生同学领取实物刊

地址:行政楼西翼719办公室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